CW未命名色彩访谈 | 理解,从这一刻开始

CW未命名色彩 2022-02-23 21:00
图片
图片



此次对话,我们有幸邀请到「CW未命名色彩」团队分享他们的幕后故事、发展历程和对当下现状的讨论,希望可以帮助到同样想为性/别少数群体发声行动的你。


图片

Q1

因为什么经历开始想为性/别少数群体做些事情?创建频道的初衷是什么?


首先我自身作为一个性少数群体,贯穿着我的中学阶段乃至整个成长过程中,一直有许多身份认同带来的烦恼,这些烦恼包括自我怀疑、自我否定、不敢接纳自己、惧怕他人眼光、隐藏真实自我等等一系列的心理煎熬。直到进入了大学校园,我甚至一开始都在欺骗自己或许可以和其他直人群体一样,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、很撕裂的。


后来在学长学姐的帮助下认识了这样一群有爱的小伙伴,融入了这样一个充满接纳和包容的组织,我终于渐渐地实现了身份认同,悦纳了自己。正因为经历过这些纠结挣扎矛盾和痛苦,所以我非常能明白或许在各个角落还有千千万万个和我一样的少年,因此我很想为这些人做些事情,给予他们帮助支持和关爱,就像在帮助曾经的自己一样,所以我选择进入CW为这个群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CW创建的初衷是给予性/别少数青少年(中学生、高校学生)支持、关爱和服务,帮助青少年悦纳自我、好好生活。


图片

Q2

可以向不了解的朋友们介绍一下CW吗?你们是如何发展的?


ColorsWorld未命名色彩(简称CW):一个由年轻又有爱的伙伴们自发组成的性少数友好团体。我们成立于2015年,base北大,一直专注于服务多元性与性别。CW的初心是消除歧视、促进社群文化发展。2021年7月高校彩虹集体噤声以来,我们开始推进“去高校化”转型并取得了一定进展,目前是一个社会性团体。此前CW已达成与非营利公益组织的合作关系,后由于一些行政压力,被迫终止合作,挂靠在非营利性质的公司名下。


六年以来,CW的主要成员一直都以青年学生为主,但我们也希望听到更多群体的声音。我们相信,即使是再微小的声音,只要汇聚到了一起,总有一天能让所有人听到。

CW的日常运营包括社群服务和内容生产两大矩阵——


社群服务:“阿黄”是CW独特且不可或缺的存在,每周五会定时上线进行朋辈心理辅导,面向多样化的群体。除此之外,我们通过组织议题讨论、读书会等线上活动搭建活跃、健康的社群交流平台,通过组织线下交友活动与主题工作坊促进社群的紧密联结。


内容生产:包括但不限于开展学术研究项目,发布评论文章/故事/深度报道/时事跟踪/插画/电台播客,分享性与性别的科普知识以及其他优质内容。

图片
图片


图片
Q3

谈一下未命名公众号事件的经历?


首先这件事情发生的非常突然,是毫无预警的。我记得2020/7/6当天晚上我在吃饭突然就看到CW群里消息爆炸,得知公众号被永久封号且无法申诉,当时第一反应是极度愤怒极度生气同时也很委屈,对这件事情感到不理解。但在短暂的情绪冲击过后,核心成员们开始商讨起来如何去应对这件事情,开了大大小小无数个线上会议,分头行动,一开始还在尝试联系腾讯,抱有一丝希望,后来无果。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次事件主要针对的是“高校”群体,于是我们便有了“去高校化”的想法,虽然这个想法收到了一些社群老人们的反对声音,毕竟CW设立的初衷就是立足于高校、服务于高校,难免有很难割舍的情怀,但最终还是忍痛割爱决定用“社会化”包装自己,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。


离开了高校,似乎在这个事件里取得了暂时的安全,但同时也失去了高校的庇护,此时的CW风雨飘摇,不知道要走向何方,毕竟一个独立的学生社会组织,无依无靠,很容易被再次打击溃败。于是我们积极和一些国字头基金会联系,经过反复地磋商,8月末终于有了稳定的合作和支持,似乎一切都好起来了,与此同时我们进行了全球招新和面试,最终约有一半小伙伴通过面试成为了新的CW成员。


可惜好景不长,11月基金会行政层开始施压,要求CW立马退出,听到这个消息时大家在一瞬间感到崩溃,从这一刻起我们明白要想继续存活下去只能靠我们自己,于是我们的核心负责人自己创立了公司,将CW挂靠在公司名下,拥有了一个“商业化”外壳,也就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CW。未来会怎么样,我不好说,谁也无法确定,只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CW能走得长远一些。


图片
Q4

你们认为近几年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的性别对立、“厌女”“恐男”等讨论,其主要矛盾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这些讨论的出现是一件弊大于利的事吗?


主要矛盾和原因还是几十年来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吧。性别对立是“塑造的" (shaped),人们有时候也并非刻意煽动不平等的言论,只是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过于根深蒂固,像是刻印在脑子里一样。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评判这样的讨论是好是坏,因为利弊都有,很难说弊大于利或利大于弊。


这些讨论的好处可能包括:不断地探测言论自由的底线;让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从另一个视角看问题、了解他们既往忽略的东西;促进互联网舆论的良性发展,推动形成大众更成熟的价值观……


坏处可能包括:刺激网络喷子,讨论容易发展成人身攻击,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;激化“不婚不育保平安” “烧死异性恋”等思想,不利于社会稳定;激化二元化的性别对立,加重不平等……


总的来说,我们希望大家有明辨是非的能力,做好自己,但同时也要倾听别人的观点,做到理性讨论、不骄不躁,不当无理取闹的杠精和喷子。


图片
Q5

在发展公众号的过程中,会因为读者反馈而调整内容作出调整内容的决定吗?


当然会适当调整~   

在特别的节日来临时,我们会推送特别的活动或者是主题相近的文章。比如说,CW在双十一之前推出了Winter Call线上cp约会活动,目的就是让大家在双十一的时候不太孤单(笑)。再比如说,在跨年夜和圣诞节,我们会安排更暖心的文章,陪大家度过寒冷但可以暖心的节日。


在某篇推送阅读量不高的时候,我们会让小助手在社群内多多宣传——用吸引人的文案让读者和粉丝们产生阅读的欲望。如果“大肆”宣传之后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,我们会思考这个话题是不是已经做过了,是不是不太适合在那个时候发,是不是读者们对这个话题已经没兴趣了等等。这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开接下来的选题会。


图片
Q6

当文章中谈到学术性较强的内容,请问你们如何平衡文章的专业性与可读性?


应该所有做科普的公众号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吧。可读性当然是最重要的,我们希望在保证可读性的情况下给读者们传递可信赖的知识。其实吧,知识传播最重要的是工具性,即使阅读数量不高,如果每一位读者/作者都能从我们的文章中收获一定的专业知识,那我觉得这篇科普发得就很值。



图片
Q7

“线上文字讨论”和“隐蔽派对”对于你们自身有新的启迪和发现吗?你们认为现在的青年对于性/别少数群体议题的认知状态和态度如何?


线上议题讨论和隐蔽派对都是观点的碰撞场,我们可以从这些栏目中了解到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。我相信,如果整个讨论或分享的过程足够深入,那么主持人和参与嘉宾都会得到启发。


而且,嘉宾们分享的不只是观点,还有故事。听故事本来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。如果遇到了很有趣的个人故事,我们也希望邀请讲故事的人进一步分享(成为我们的作者等等)。


关于后面的问题,千禧年代的青少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,他们对性少数认知来源和渠道都更广阔了,所以认知态度肯定比我们80/90后都更深入、更具包容性。对于LGBT相关的文化,他们或许更“见怪不怪”了。有无必要和父母出柜、有无必要结婚、有无必要隐藏自己的想法,怎么处理自卑或焦虑等问题……他们想通这些问题会比我们这一代人经历更少的时间。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趋势,希望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能帮助更多的青少年走出疑惑。


图片
Q8

是什么引发了创建“魔柜陪聊”栏目的灵感呢,这个栏目给你们和来访者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?


关于引发创建魔柜的灵感,是之前魔柜的创始人她身边很多LGBTQ+朋友向她倾诉之类而产生的。


提到魔柜对于来访者,感觉是找到了一个可以放心倾诉,放下防备,可以被接纳的地方;对于阿黄来说,是一个可以看到更多LGBTQ+群体现状的地方,一个可以让自己发现自己对于这个群体有更多可以去做的地方,也是一个自我探寻、自我拯救和自我认同的地方。


图片
Q9

你们认为在中国,性/别少数群体“去污名化”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?我们该如何看待?又能做些什么?


具体到高校性/别少数群体中,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,是“内化恐同”(Internalized Homophobia)。在社群伙伴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之前,Ta们会不间断地感知到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贬损和污名。这使得许多伙伴在早期常会经历困惑与绝望,体现出较低水平的自我接纳和自尊,当难以处理主流文化中的对同性恋的消极态度时,恐同情绪便会开始内化,Ta们也会开始鄙弃自己,这就是内化恐同。


CW一直以科普者、陪伴者、支持者的位置处于社群中,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同伴教育和坚定的同伴支持——虽然我们能做的很有限,但是至少能陪伴大家从克服内化恐同到实现自我接纳。在自我赋权的路上、在“去污名化”的过程中,要团结,要相互支持,更要拥抱自己呀。


图片
Q10

想写给性/别少数群体的话


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;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。虎年大吉,让我们一起向未来!


- THE END -


作者| 虾虾 阳仔 Mac 红敏

排版|Jenny   

   策划|Jenny, Zirui   

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